红树之翼深圳市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我们以一种简洁轻盈的方式介入场地,让场地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筑体量的压迫感,同时顺应原有结构体系合理运用模数化构成整个结构与空间。

在深圳当下巨量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博物馆除了成为“城市艺术品”,能否也成为一个开放的,均质的,人文化的基础设施呢?在场地地铁上盖基础设施之上,我们又做了一个新的“景观基础设施”。通过模块化的结构与功能体,新的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是一个“生长中”、“变化中”、“可穿行”、“可占据”的新的“市民空间”与“自然公园”。

红树林博物馆规划范围总面积约13万㎡,总建筑面积约3.95万㎡,是深圳市未来重要的文化及公共服务设施之一。而主体建筑将坐落在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上盖,侨城东车辆段地块整体已完成建设,在设计中需利用上盖设施激活区域,但此处荷载受限且有许多条件限制。

我们以一种简洁轻盈的方式介入场地,让场地成为城市与自然的连接场所,保证功能的同时减少建筑体量的压迫感,同时顺应原有结构体系合理运用模数化构成整个结构与空间。我们通过最经济的结构处理方法,将原上盖结构柱升起,形成博物馆空间网格框架,同时通过横纵方向基础设施分隔墙体,形成有秩序又丰富的建筑空间体系。

如同红树林湿地里的泥土,树茎与海鸟,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建构系统”。基座提供了地面景观公园式的丰富性,支撑将竖向空间进行了沟通与连接,分割,而遮蔽则提供了阴凉舒适的气候,使公园成为市民可活动的空间。


由于荷载受限,于是我们采用了两段式的结构系统策略:首层至二层地面,采用较轻的钢框架结构,沿现有的柱位向上延伸,不做转换,确保荷载均匀分布;二层以上则采用更大跨度的轻质钢结构框架系统,悬挂轻质的装配式屋面进一步减轻新建筑的自重。由“均质加建支撑结构”、“纵横预制单元化基础设施体”、“柔性屋面覆盖”所组成的灵活空间建构系统,在这样的空间体系上方,由“Y”形柱支撑的如集市棚子般的柔性屋面单元。基座提供了多样的地面景观,支撑沟通连接了竖向空间,而遮蔽则提供了阴凉舒适的环境,使公园成为市民的活动空间。

博物馆的景观采取自然生态的渗透方式连接室内外空间,打造建筑-室内-景观-红竹林一体化设计,旨在建筑与景观交融渗透,也是红树林博物馆特殊的生态意义的衍生。悬索屋顶将雨水汇集后自然排落到景观水池中,形成雨水收集的动态体验和自然排水形成间歇性的瀑布景观,为其提供了轻松的交流氛围以及戏剧化的展厅光线。







项目信息

相关项目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局内设计
1 / 27
关闭